5月25日,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化工學院、建筑學院組織港澳臺僑學生及留學生代表共50余人赴金井鎮圍頭村開展“百村千人行”調研實踐活動,通過實地探訪紅色遺址、臺青創業基地及當地產業一線,深入了解圍頭村從“戰地前沿”到“兩岸融合示范村”的蛻變歷程,切身感受鄉村振興與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師生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走進圍頭村的標志性建筑毓秀樓。這座建于20世紀三十年代的建筑主要由菲律賓華僑捐建,經歷了1958年“八·二三”炮戰,樓體至今保留著未爆炸的彈洞痕跡。來自建筑學院的中國香港學生鄧曉彤表示:“炮戰遺址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愛國華僑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懷,更讓我們直觀感受到和平的珍貴?!彪S后,師生一行前往“八·二三”戰地公園和臺青創客驛站,聆聽跨越時空的“戰火與煙火”故事,感受閩臺兩岸“地緣、商緣、姻緣、民緣、水緣”的交融,見證圍頭村從“八·二三”炮戰的歷史硝煙到“兩岸通婚第一村”的親情跨越。
據悉,此次“百村千人行”實踐活動由學生處主辦,經金、化工、建筑三學院聯合承辦。活動為港澳臺僑學子搭建“行走的課堂”,引導青年學子從歷史維度理解兩岸血脈聯系,從現實視角感知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