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華僑大學中華文化之旅齊魯文化研習營的學子們來到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在尼山圣境與魯源村,完成了一場跨越兩千年的儒家文化深度對話。
在尼山圣境,一場莊重的拜師禮拉開研習序幕。學子們肅整衣冠,向先師孔子像行傳統揖禮,在司禮官悠長的唱禮聲中,尊師重道的精神隨動作刻入心間。在大學堂中,宏偉的“七十二賢廊”與仁、義、禮、智、信廳令學子驚嘆不已,感悟儒家思想的精髓。
“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化體驗,讓我真的學習到了很多,關于如何在生活中運用儒家文化,這種體會,這種心得,讓我真的感受很深。”華僑大學中國香港學生顏家俊說。
大型禮樂盛典《金聲玉振》以宏闊舞臺與磅礴樂舞,將儒家精神具象呈現,令觀者沉浸于中華禮樂的恢弘氣象之中。隨后,學生們親身實踐古時“食禮”,箸匙輕舉間,不僅品味傳統飲食禮儀的精致,更領悟儒家“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深厚意蘊。
午后“手讀論語”環節,青年們俯身于長卷,一筆一畫謄抄圣賢之言,思想的重量透過指尖直抵心靈。
“今天我第一次來到這里,就感覺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很震撼,體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了很多不同的禮儀,其實這些禮儀對我們來說蠻重要的,要以禮待人。”華僑大學馬來西亞學生黃于康說。
當天下午,研習營轉赴文化底蘊深厚的魯源村。在村中非遺工坊,學生們親手編聯《論語》竹簡,讓沉睡的文字在當代青年手中煥發新生。大型情景劇《讓地三尺》演繹“德不孤,必有鄰”的處世哲理。射藝場上,挽弓搭箭的身影成為傳統“六藝”的生動注解。
“今天我在魯源村體驗了竹簡的制作,觀看了《讓地三尺》等大型情景劇,感到特別震撼,也感受到了儒家文化深刻的教育意義。”華僑大學加納學生張馨文說。
據了解,此次研習營以“行走的課堂”為特色,精心設計沉浸式文化實踐。從莊敬典儀到舞臺劇場,從靜心書寫到挽弓習射,華僑大學的青年學子以多重感官親歷儒家文化肌理。當年輕身影在圣人故里躬身行禮、提筆刻簡,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已然超越了簡單的文化認知。它以鮮活的實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注入了青春動能。
“華僑大學中國文化之旅研習營是學校推動國情教育實踐化的生動載體,這次能夠與港、澳、臺、僑的學生們一起來到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與學生們在‘行走的課堂中’感悟儒家文化中的禮和仁,同時帶領同學們去體驗禮樂射御書數,實現了從聽說中國到讀懂中國的認知上躍升。研習營以文化為紐帶,架起了海內外青年心靈相通的新橋梁,我想這也是孔子天下大同思想的體現。”華僑大學實踐導師宋宸儀說。
原文鏈接:
大眾網:https://www.dzwww.com/zthz2024/xzjn/zxdt__31662/202507/t20250702_16158267.htm
海報新聞:https://hb.dzwww.com/p/pds4Dv2L4Gb.html?f=xoie2v&r=R1E6
(編輯:陳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