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詹國武,華僑大學化工學院/先進碳轉化技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化工系學士、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工系博士、博士后。入選國家優青、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計劃、福建省杰青等人才計劃。獲中國化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廈門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優秀教學團隊等榮譽。主持包括國家優青、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青年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福建省杰青等項目10余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學術論文1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9項。
在華僑大學這片充滿學術氛圍與創新活力的土地上,有這樣一位老師,他不僅在科研教學中屢創佳績,更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上展現了因材施教、師生共成長的育人智慧。他,就是先進碳轉化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詹國武教授。
自2018年入職華僑大學以來,詹國武秉承“以學生培養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言傳身教關注學生成長成才,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敬業、奉獻與創新的內涵。“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獨特的玉璞,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雕琢。教師的任務就是提升學生的能力,讓他們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他表示。

詹國武作為教師代表在華僑大學2024屆畢業典禮上發言
深耕課堂,著力基礎學科教學
詹國武長期從事化工基礎學科的教學,主講《化工原理》《化工專業實驗》《新能源》《催化新材料與納米技術》等多門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課堂上,他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重視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比如講解《新能源》課程時,詹國武會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實際案例,如生物質能源的最新進展、新能源汽車的優缺點等,讓學生了解科技前沿,激發他們對新能源技術的興趣。“詹老師的課堂總是那么生動有趣,他總能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知識講解清楚。”一位上過其課的學生如是說。
詹國武還會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探討,了解他們學習方面的困惑,并給予指導。他鼓勵學生參與課外科研項目,如大學生低碳循環科技創新大賽、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不僅為學生提供實驗設備和研究經費,還親自指導他們進行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和論文撰寫,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良多。基于此,他獲得了第七屆中國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優秀教學團隊、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項目獎教金、華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殊榮。
嚴謹求實,引導學生做好科研
詹國武專注于生物質碳材料、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模板集成催化劑等領域的研究,他的課題組被稱為A214課題組,課題組名稱源于其成立初期所在的實驗室——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泛華科技大樓A214室,以其命名的課題組微信公眾號(A214Group)也定期發布師生科研動態和團隊活動信息,備受同行關注。
截至目前,詹國武已培養碩士生、博士生30余名,其中5人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3人獲福建省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課題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研究團隊“華僑大學化工學院集成催化劑班組”獲評2024年泉州市工匠型班組,基于團隊建立的黨支部也于2024年入選全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
在詹國武的研究生教育體系中,課題組組會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其課題組會根據研究課題分成四個小組,每周六固定時間召開組會,旨在確保研究生能夠及時匯報實驗進展并規劃后續工作。他也會定期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會談,討論學術進展和職業規劃,幫助學生解決科研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并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分配不同的研究課題,或者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此外,每學期課題組還舉行一次全體成員組會,各小組代表匯報本學期的研究進展與成果,提出下學期的研究計劃和目標。詹國武則在每位學生匯報過后,對其課題思路和實驗細節給予中肯的建議和指導。
在幾乎全年無休的組會中,詹國武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A214實驗室里的燈也總是亮到深夜。“詹老師不僅自己奮戰在科研工作第一線,每周還會安排時間和學生面談交流,經常討論到很晚。”詹國武團隊青年教師蔡東仁說,在詹國武的努力和指導下,多名本科生/研究生獲大學生低碳循環科技創新大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化工短視頻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第三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全國二等獎等榮譽。

A214課題組2023年年末大組會合影
言傳身教,探索育人之道
詹國武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更是一位充滿愛心和關懷的導師。他始終關心著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給予他們學習、生活、升學、就業等各方面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
2020級碩士生劉思含在研三時,看到周圍同學都在積極申請博士,對自己打算參加工作的選擇產生了猶豫。詹國武建議她不妨先與選擇工作和讀博的師兄師姐交流,聽聽他們的經驗和建議。他說,“如果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更能激發你的潛能,那么進入職場,通過實際工作積累經驗,也許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途徑”,并鼓勵劉思含在做出決定后,盡管全力以赴。
正是聽了導師的建議,劉思含積極行動起來,一方面尋找實習機會,另一方面也與正在攻讀博士和已經工作的前輩深入交流,逐漸明確了自己的選擇。最終,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內心所向,順利進入上海一家上市企業工作。“是詹老師的肯定,讓我堅定了自己選擇的道路。”劉思含說。
而詹國武對科研的熱情和執著,以及對細節的精益求精等品格,也深深感染和影響了包括2018級碩士生黃忠亮在內的課題組每一個人。黃忠亮猶記得,自己剛進入實驗室時,有一項關于新型催化劑的研究項目復雜的實驗設計和繁瑣的數據分析讓他有很大壓力。特別有一次,他在嘗試合成一種特定的催化劑時連續失敗了好幾次,備受打擊。迷茫之際,詹國武主動找到黃忠亮談心,耐心地回顧了整個實驗過程,從原料的選擇到反應條件的控制,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實驗失敗的原因。黃忠亮說:“經過多次嘗試和優化,我終于成功合成了目標催化劑,那一刻的喜悅和成就感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也是在詹國武影響下,黃忠亮最終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勇往直前。“加入詹老師的實驗室,是我決定未來繼續深造讀博的重要轉折點。”他如是說。
但在詹國武看來,“與其說我培養了學生,不如說這是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跟學生一起努力也讓我自己收獲了成長”。他表示,今后將繼續以智慧與熱情投身教育事業,為國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貢獻更多力量。

詹國武與所指導碩士生合影
(責編:蔡君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