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頻道用長達六分鐘的報道,講述了一位華僑大學校友的追夢故事。他叫楊冰川,一個來自寧夏的“科創狂人”,帶著自己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小夏”站上了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起跑線。盡管最終未能完賽,但他的執著與熱愛,卻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從寧夏到北京:一個“孤勇者”的科技夢
4月19日,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的賽場上,20支人形機器人參賽隊同臺競技。其中,有一支特殊的隊伍:它來自西部地區,而且是以個人名義參賽——華大校友、來自寧夏的楊冰川,以及他的自研機器人“小夏”。楊冰川沒有龐大的科研團隊,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甚至沒有完整的供應鏈保障,僅憑一腔熱愛,和“小夏”站上了起跑線。
楊冰川和他自研人形機器人“小夏”站上起跑線
比賽開始前,楊冰川屏住呼吸,緊握操控盤。“小夏”搖擺著機械臂,仿佛在思考如何邁出第一步。然而,由于技術調試尚未完善,“小夏”最終未能成功起跑。面對鏡頭,楊冰川沒有沮喪,反而堅定地說:“如果他是我的小朋友,他摔倒了,我會最后教會他走路。比賽會結束,但他的路還很長。”
央視報道評價道:“這一次,或許楊冰川失敗了。但我們感動的是,在并不發達的西部地區,同樣也有推動機器人技術創新的火種,千千萬萬個楊冰川,匯聚成創新創造的汪洋大海,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科技強國的希望。現在的跌倒,是為了未來更好地‘奔跑’。”
網友則稱他為寧夏版“掃地僧”——一個在西部小省區默默耕耘的科技追夢人。
跨界追夢:從華大畢業生到“機器人狂人”
楊冰川的故事,遠不止一場機器人馬拉松。他的經歷,本身就是一場精彩的“跨界馬拉松”。
2011年,楊冰川畢業于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然而,他的興趣遠不止于此。畢業后,他又相繼取得了工學學士學位和管理學碩士學位。他曾在一年內嘗試8份不同工作,只為尋找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曾用7個月時間游歷全國99座城市,用腳步丈量世界。隨后,他又從事項目咨詢工作10多年,并做到總工程師。
這些經歷,讓他的思維不再局限于單一領域。當全球掀起人形機器人研發熱潮時,楊冰川敏銳地察覺到機會。盡管沒有專業背景,但他憑借管理學的系統思維和跨學科的知識儲備,毅然投身“AI+機器人+影視工業化”的研究。
“我只是個平平凡凡的寧夏人,但我想把夢想當事業來干。”他說。
楊冰川自研的人形機器人“小夏”
感恩華大:“母校給了我很大的寬容與支持”
華僑大學的求學經歷為楊冰川的科創之路提供了獨特助力。
“管理學教會我如何系統思考問題。”楊冰川回憶道。在研發機器人時,他不僅聚焦技術細節,更運用管理思維優化整體架構——以項目管理統籌供應鏈,用商業視角分析行業趨勢,甚至借鑒影視工業化理念設計機器人動作。
“華大的教育讓我明白,創新不一定要拘泥于專業,關鍵在于如何整合資源、突破邊界。”楊冰川表示,母校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給了他很大啟發。在校期間,他旁聽多門專業課,在《華僑大學報》發表三篇思想隨筆,擔任商務協會會長、人力資源協會副會長并發起創建工商協會等,與師長有很多的思維碰撞。
楊冰川坦言:“工商管理學院和學校在學業上給了我很大寬容和支持,這份鼓勵和‘會通中外,并育德才’的校訓時刻鼓舞著我。”
楊冰川在華大時參加新老生交流會
盡管“小夏”的首秀并不完美,但楊冰川的故事卻激勵了無數人。他用行動證明,即使身處資源有限的西部,即使沒有頂尖的科研團隊,普通人依然可以用熱愛和堅持,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正如央視報道所言:“期待更多‘楊冰川’的到來。”
(責編:鄭藝晗)